收藏本站|设为首页|English|

新闻中心

传媒摘要

发布日期:2019-06-05 08:50:34

【张家港日报】“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蹲点沙钢调研系列报道之二:科技创新的“魔力”

从1975年靠45万元自筹资金建立的钢铁小作坊,到如今占地18平方公里的绿色钢铁新城;从当初的“四不像”工厂,到如今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厂、世界500强企业……40多年来,沙钢凭借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以及对技术装备的革新,稳稳地站在了国内钢铁企业第一方阵。

5月13日上午,在创新活力迸发的沙钢钢铁研究院内,副院长李化龙和技术人员正通过仪器探测到的影像图,对超薄带生产线上的一块钢板进行分析,从建立超薄带生产线到如今产品的工业化生产,他们每天忙碌在车间和实验室,在保证生产线稳定生产的同时,不放过产品上的任何一个瑕疵。

2011年,作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超薄带项目启动建设。2014年,沙钢人凭借着一股敢拼敢闯、不服输的劲,加上国家的支持,正式与美国最大钢铁企业纽柯钢铁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向亚洲第一条超薄带生产线发起冲击。

所谓超薄带,是指生产出的钢材厚度非常薄,一般在0.8毫米到2毫米之间,而最主要的是省去了连铸机、加热炉以及粗轧机等工序,将传统的1公里长的生产线,压缩到不到50米。 李化龙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就像做饺子皮一样,通常都需要先和面再用擀面杖把它擀成饺子皮。超薄带就相当于直接和面和出饺子皮,不需要擀面这个过程。”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技术,特别是在轧制工艺上,完全体现了当今世界在钢铁轧制工艺上的突破性创新。

2018年1月,凝结着行业前沿新技术的国内第一条超薄带生产线热试成功。虽然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沙钢人却表现得很平静,因为他们深知,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这条产线能不能实现连续稳定的工业化生产?巨大的生产成本,企业还有多少利润空间?这些问题都在考验着沙钢人。

“试生产以来,我们总共消耗了将近20万吨的钢水,基本都是在赔钱。其实完全可以生产螺纹钢的,按照吨钢利润最低500元钱计算的话,就是损失了1亿元。”李化龙说。

宁可亏钱也要生产,沙钢人对科技创新似乎有种特殊的“魔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次次的技术攻关,钢材的合格率、成材率、连浇炉数等重要指标都有了明显突破。今年3月底,沙钢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超薄带实现工业化生产。

记者来到超薄带生产车间,沙钢与中集集团共同开发的集装箱箱板即将发货,这些钢板的厚度不到1.5毫米,不管是在性能上还是经济效益上,都受到客户认可。

“箱板厚度一般是1.6毫米左右,常规生产线只能做到1.52毫米。通过超薄带的生产,我们这条生产线可以做到1.42毫米,甚至1.41毫米。”中美超薄带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周东生介绍说, 同样一个卷,比如20吨或者26吨的卷,可以多出几十米,给企业创造很高的经济效益。目前,沙钢超薄带生产线每月钢材产量达到1万吨。根据计划,未来,沙钢集团还将再建两条超薄带生产线,用工艺的升级,引领产品结构的调整。

超薄带项目仅是沙钢科技引领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引进国内第一条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到引进“亚洲第一炉”;从与韩国浦项合资兴办冷轧不锈钢公司,到买进德国长流程综合钢厂建设650万吨钢板项目;从兴建1420毫米冷轧工程项目,再到现在的超薄带生产线项目,沙钢总是在不断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工艺的同时坚持自主创新,采用当今世界一流技术、一流装备,建起了一座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千万吨级现代化钢城。

在近500平方米的能源管控中心大厅内,21米长、1.3米高的电子显示屏上动态显示着动力总厂各车间510处的监控画面,45台电脑页面实时显示能源系统的运行数据和各种运行操作画面。“沙钢通过远程集中控制,实现了全公司能源的统一管理和平衡调度,在保证全公司生产及动力工艺系统稳定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整体能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性。”沙钢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国内首套炉前快速在线自动测温取样机器人同样让人大开眼界。机器人在电炉炼钢厂岗位上“如鱼得水”,通过编程、示教,机器人自动装载测温取样探头按照设定好的运动轨迹,自动完成对电炉钢水的检测取样工作。整个过程仅需25秒,快速准确,而且能将钢水温度及元素成分曲线数据直接在电脑画面上显示出来。

记者了解到,未来3~5年,沙钢将有1000到1500台机器人陆续上岗。这些机器人将分布在重复简单劳动和高温、高粉尘等工况恶劣的岗位,不仅能减少人力、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安全事故,还能大大提高操作精准度,提高产品品质。

“从沙钢的发展历程来看,一直在走‘引进—消化吸收—改造创新’之路,真正让科技创新的战略决策落到了实处。”沙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常务执行董事、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彬表示,未来沙钢将继续在改进性创新、原创性创新方面两端发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科技创新带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通讯员陆 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