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English|

新闻中心

传媒摘要

发布日期:2019-03-07 10:40:57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公众号】江边奇迹——沙钢穿越时空的砥砺足迹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长江之歌,气势磅礴,充满对母亲河的敬畏。

从古老的河姆渡文化到三星堆、金沙文明,从楚文明到巴文明再到吴越文明……长江,孕育了灿若星河的文化瑰宝与文明奇迹。

在北滨长江的张家港锦丰镇,也有一个奇迹。

“沙钢没有国家原、辅材料的计划供应,产品销售也从没有国家计划的安排,全靠自己开拓市场、采购、销售。沙钢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是这样走过来的,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这是原冶金部副部长周传典在为《跨世纪的超越——沈文荣与沙钢的奇迹》(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杨石林、陈黎明、杨智强)一书所作序中的一段话。

沙钢建厂的1975年,周传典当时还在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任教授级高工。周传典一直很关注沙钢的发展。

“我从80年代后期沙钢引进第一套短流程钢厂起,就给予特别关注,曾经先后几次到厂参观,并一直到90年代,始终跟踪了沙钢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历史,对此,有着非同寻常的感受。”周传典说。

我想,有同样感受的绝不止周传典一人。

一个45万元起家、名不见经传的县办集体厂,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世界500强。当这种巨大的时空张力,将沙钢的沧桑巨变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能找到的恐怕也只有奇迹二字。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如此,一个企业、一个人亦是如此。历经苦难,才能终享辉煌。

沙钢的过往点滴,都在给出明证。

苦难是金

“苦难是金。”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说。

《跨世纪的超越——沈文荣与沙钢的奇迹》这本书本来没有副标题——“沈文荣与沙钢的奇迹”,加上这个副标题是周传典的建议。用他的话说:“这样才说明沙钢的特点。”

沙钢早期的名字叫沙洲钢铁厂,因地处沙洲县而得名。沙洲后来改名为今天的张家港。沙钢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登上历史舞台中的勇立潮头者。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是第一代民营企业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尹惠民在《沙洲钢铁厂的兴起和发展情况》一文(见《江苏冶金》,1987年第1期)中回顾了沙钢创业初期的艰辛:

“建厂初期,沙钢从资金短缺的实际出发,专门到设备简陋、投资省的厂去学习,不贪大求洋。当时锦丰地区还未通高压电,无法用电机,他们经过多方讨教,反复试验,从上海废品公司买到一台海洋轮上拆下来的美制1250匹柴油机作动力机。

在仿制五付牌坊及冷床等设备时,千方百计利用本厂陈旧的切削机床,由自己加工制作,尽量少花钱。目前经济条件好转了,但他们仍然保持着艰苦创业的传统作风,在20吨电炉和轧钢车 间更新改造中,除了土建工程及标准设备的制作承包给外单位以外,附属设备的加工安装全靠本厂自己的力量解决。11年来,该厂共上了九个较大的基建项目,除了去年建的20吨电炉炼钢车间跨年度完成外,其他8个项目都是当年施工,当年投产,当年受益。其中,制氧车间只用了4个月时间就建成投产。”

创业之艰,兴业之难,局外人难以想象,更无法理解。1986年8月9日,冶金部部长戚元靖在视察沙钢时肯定并赞扬了沙钢:“十年作风,严格要求。”

艰苦朴素的作风已经融入沙钢骨髓,并由此影响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让我们看看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坐飞机的一次经历。王育琨在《沈文荣:向上的农民力量》(见《经理人》143期)一文中记载:

“有一次,香港著名冶金专家倪德麟跟沈文荣一同出国,沈照例买了经济舱。他块头大,挤得难受,就靠在走廊里。倪德麟问:‘沈老板啊,你现在也是个不小的老板,干吗这样亏待自己?’ 沈文荣坦然一笑:‘能省点就省点,这些都无所谓的。’”

弗洛伊德说过:“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沈文荣艰苦朴素的习惯,与他童年经历的苦难息息相关。

1946年2月,沈文荣出生在苏南沙洲县的一个小村庄联兴村。父亲很早过世,母亲一人含辛茹苦,抚养兄弟姐妹6人。对那段日子,沈文荣记忆里只有饥饿。艰苦朴素,从“不得不”到行为的自觉,这就是童年经历在一个人身上发生的奇妙演化。

如果说艰苦朴素面对的是自己,悲悯情怀则是对周围世界的情感。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中国的古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沈文荣的悲悯情怀也源自苦难的童年,掌舵沙钢以后,这种情怀演化成另外一种东西——利他。

周传典说,沙钢的产品销售从没有国家计划安排,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在市场打拼、开拓。然而做到这一切,仅仅服务好用户,还远远不够。

“用户是衣食父母”,很多企业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很多企业仅仅是挂在嘴边。沙钢建厂初期就知道让利用户,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惊叹。《沙洲钢铁厂的兴起和发展情况》一文中记述:

“行业内人士都知道,热轧窗框钢是沙钢建厂早期的产品,最初几年来一向是供不应求。但是,沙钢非但不在用户头上打主意,反而把来锭加工返材率提高4%,加工费降低30元,加上遵守合同信用以及返材及时,在生产上坚持负公差轧制,每吨可多做三个平方钢窗。”

“沙钢的生意越做越兴旺,来料加工的数量越来越大,市场也日益宽广。远隔千里以外的新疆、河南等地也源源不断地将钢锭运到沙钢加工。1986年的来料加工任务已安排到1987年的一季度末。”

稻盛和夫说,以“利他之心”经营企业是超越行业、超越国界的“真理”。沙钢的利他经营,再次为这个真理增添了生动的实践。

一个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其缔造者和掌舵者的情怀秉性也塑造着企业的性格和特质。四十多年来,沙钢一路走来,始终坚守着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走出一个江边奇迹。

从老一辈沙钢创业者,到新一代沙钢中坚力量,再到未来沙钢的接班人,永不满足、永远奋斗、拼搏向上的精神在一代一代接续中得到了传承。这才是推动奇迹发生的一种更加深沉的力量。

输不起的“战斗”

2018年10月,沈文荣位列“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已经73岁的沈文荣,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标志性人物。1984年,沈文荣被任命为沙洲钢铁厂厂长,到今天已经走过了35年。

初中毕业后,沈文荣先辍学回家务农3年,于1965年考取中专,1968年中专毕业,进入江苏省沙洲县锦丰轧花厂,成为一名普通工人,1975年扎花厂增设轧钢车间,沈文荣升为副厂长。1976年更名为沙洲钢铁厂。1984年,38岁的沈文荣从老厂长的手里接过帅旗,被县政府任命为厂长。

沈文荣从不为外界意见左右,他喜欢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果敢、自信、执着的性格贯穿了他的每一次重大决策。正是这些决策,让沙钢一路向前飞驰。

1988年底,沈文荣听说一位港商从英国比兹顿钢厂买下了一套二手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他想把这条短流程生产线买下来。然而,现实却十分残酷,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购买。大家的担心不无道理。购买这条生产线需要花费3000万美元,如果失败,沙钢将万劫不复。沈文荣的压力可想而知。

沈文荣选择是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这就是沙钢的“永新”。1992年,“永新”安装调试成功。恰逢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沈文荣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思想大解放带来的是企业的大发展。仅用两年时间,“永新”投资就全部收回。与此同时,沈文荣没有沉醉于这条线,而是密切关注国际最新技术的发展,不断用最新的工艺和技术对这条短流程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最终使生产线的产量从最初设计的25万吨达到60万吨。

周传典视察这条线后逢人就讲:“沙钢能成功引进并自己掌握这套设备,不愧是我国冶金史上第三次革命的样板,你们要搞通什么是第三次革命不必到国外乱跑,去看沙钢就行了!”

宝钢的发展让他领悟到一个道理:没有一流的设备,就不可能有一流的产品、管理和经济效益。他想利用“永新”积累的资金再下一步大棋。

沈文荣想把美国、德国、瑞士等世界上最好的设备都买来为沙钢所用。这次仍然不被人看好。沈文荣还是选择尊重自己的内心。这就是沙钢“润忠”的诞生。

从全球各地购买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建成“90吨电炉—高线短流程生产线”。1994年,这条生产线被设计出来。“润忠”建设过程中,沈文荣从产线设计、厂房搭建等各个环节,亲自参与、反复计算调整,最后预计总投资需要20多亿元的“润忠”,为沙钢节省了一半投资。

《沈文荣:向上的农民力量》写了“润忠”调试设备过程中的一个细节:

“当设备调试请人又需要支付18万美元劳务费时,沈文荣心疼了,他拍板自己干。安装“永新”时的紧盯策略发挥了效果,沙钢自己的土专家最后3天4夜不合眼,反复调试终于自己调试好了设备。

第二个故事还没有结束的时候,第三个故事又上演了。

沈文荣认为,沙钢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培育国际竞争力。因此,沈文荣致力推动沙钢与国际知名钢铁企业的合作。

1996年,“润忠”设备还在调试的时候,沙钢就决定与浦项合资兴建10万吨不锈钢冷轧薄板、10万吨镀锌钢板和14万吨钢材加工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2.4亿美元。为使得项目尽快获批,沈文荣上演了一出“千里追部长”的精彩好戏。

为使项目早日获得批准,沈文荣先后7次进京向有关部门汇报。一次,他去冶金工业部汇报,不料部长去了海南,沈文荣立即坐飞机追到海口,可部长又下了铁矿,他又连夜赶路250多公里追到矿上,向部长作了汇报。不久,浦项合资项目获得了批准。

接下来这个“大手笔”,用沈文荣的话说:“这是让沙钢立于不败之地的一场大决战。”

2001年,沙钢与香港一家公司合资成立“宏发”,准备上板材项目,在全世界范围内搜寻技术设备。不久,沈文荣获悉蒂森克虏伯子公司霍施钢铁厂要停产并准备整体出售设备。兴奋的沈文荣立即飞赴德国多特蒙德实地考察。

2001年10月28日,蒂森克虏伯公司多特蒙德钢铁厂停产刚一个月,沙钢购买设备的协议在张家港正式签署。以2.2亿元人民币买下其子公司霍施钢厂,把世界上最壮观、总重量达25万吨的工厂整体从莱茵河畔搬到中国的扬子江畔。

沙钢老同志对笔者说:“仅到德国去搞拆卸工程的劳务签证就达1000多张。千余人日夜奋战,拆一样标号一样,同时将编号传送到国内集团工程指挥部电脑上。几十万吨的设备海运到沙钢万吨级码头,千余人又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精神,轮番上阵搞安装调试,技术改造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2004年11月,设备安装调试成功,流水线统统提前投产。”

沈文荣投资150亿元打造的年产650万吨炼铁、炼钢、连铸、 连轧项目矗立在长江沿岸。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的徐匡迪闻讯赶来。他参观后感慨地说:“我当上海市长时,宝钢搞一个300万吨的项目,要调动全国的力量花上七八年才能投产,现在一个县级市的沙钢依靠自己的力量, 仅用两三年时间一鼓作气就搞成了650万吨!说明我国搞工程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2014年3月27日,德国蒂森克虏伯凤凰工厂的老员工迈克尔海尔曼一行到访沙钢。迈克尔海尔曼一行来到宏发炼钢厂,并找到了他当年工作过的连铸岗位。他们看到这条生产线的时候,就如同看到他们的“孩子”一样,他们的“孩子”在中国重获新生,这让他们热泪盈眶。

沙钢每一次在新的起跑线上实现更高飞跃,都缘于沈文荣的果敢、自信和执着。这既是在市场更好生存发展,对企业快速反应、决策的要求,也是沈文荣性格特质使然。

向高质量跨越

2018年,沙钢粗钢产量已经突破4000万吨,总资产达1700多亿元,职工3万余人;沙钢已经从以钢铁为主,发展到拥有资源能源、产业链延伸、金融期货、贸易物流、风险投资等板块在内的跨行业、跨地区和跨国界的企业集团;重组东北特钢,由“普优”向“普优特”转型发展,这是新时期沙钢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战略抉择。

如果您去沙钢走走、看看,便定能感受到这江边的奇迹:十里码头,江边排列,蔚为壮观;玖隆物流园,车辆川流不息,异常繁忙;沙钢研究院,创新在这里悄然孕育;5800立方米大高炉,在厂区巍然屹立;产线上的机器人随处可见,正按照指令完成既定动作;各个生产单元布局紧凑,厂房错落有致……这就是现代化的钢铁厂,俨然一副绿色智能的壮美画卷。

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沙钢理应飞得更高。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掷地有声地指出:“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舞台。”

从大环境看,总书记的话为为民营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从企业自身发展而言,“十四五”期间需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既要立足中国发展阶段和企业发展实际,又要具备全球视野下行业发展的前瞻性,两者缺一不可。

对于未来,沙钢已经在思考,在谋划,在行动。

在《中国钢铁工业改革开放40周年》一书中(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编),沙钢提出未来要成为拥有强大品牌影响力、高度创新活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世界知名集团企业。

市场拓展工程、技术创新工程、节能环保工程、多元发展工程、精细管理工程、队伍建设工程,沙钢未来将重点实施这六大工程,全力推进沙钢高质量发展。

一个科学的规划才能更好引领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沙钢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在其近年来的发展历程中,非常注重企业规划的先导性和引领行作用。沙钢委托中国冶金行业最权威咨询机构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为其做了大量工作,在每个领域都精准把住了行业发展的脉搏。

大规划方面,典型的有2005年沙钢集团“十一五”发展规划,2010年沙钢集团“十二五”总体发展规划、张家港玖隆钢铁物流园区规划,2015年沙钢淮钢“十三五”结构调整规划,2018年沙钢集团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等。

在专项规划与咨询以及标准化体系建设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05年循环经济总体规划,2006年沙钢“十一五”节能规划,2007年沙钢淮钢轧辊项目申请报告,2013年Finex项目节能评估,2018年标准化咨询服务,《绿色设计产品评价规范 冷镦用线材》等标准制定技术服务等。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发展起来的。”这才是沙钢奇迹得以发生最根本的原因所在。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沈文荣们用他们那个时代特有的情怀,锻造了包括沙钢在内的诸多奇迹。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和自己的企业,他们也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代表,更是新时代呼唤的伟大精神的代表。

永远拼搏、永续奋斗,历史将这样告诉未来!